编者按:
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教学名师奖评选旨在表彰师德高尚,为人师表,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同行专家认可,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日前组织的第八届校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共评选出10位教学名师。
为充分发挥校级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特推出“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名师风采展示”系列专题。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人文学院禤健聪教授,看看他是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三全育人”教学实践的。
名师简介
禤健聪,人文学院语言学系教授。兼任人文学院院长、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大学生语言能力教学中心主任、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荔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州市优秀专家,广东省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古代汉语、人文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亦关注粤方言史料整理、区域语言生态、国际中文教育。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战国简帛读本》,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已结项2项均获优秀。

禤健聪教授
现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及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广东省教学质量工程“语言学课程教研室”负责人。主持“大学引领,协同驱动: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两次获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称号,分别8次和3次获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教学优秀奖、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和同事共同努力,语言学教师团队获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四星级,2021),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2022),人文学院获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2023)。
教改风采
推进“三全育人”实践,探索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
一是立足专业,服务社会,探索构建“领悟、传承、认同”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立足语言能力、文献基础、文化认同的目标,注重从古代汉语课程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链接,课内学习与课外体验结合,知识积累与品德养成结合,理论提升与现实关注结合,指导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实践育人探索、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成绩。指导或参与指导学生先后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创业计划省赛金奖、全国和广东省推普脱贫及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优秀实践团队”表彰。指导学生团队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城市文化融入”为主题,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田野调查,开展社会实践,实现自我化育。“以城市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文化融入模式探索”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9年度立项(2021年结项“优秀”),相关成果《从文化适应层面探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度》获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新时代、新作为——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社会实践调查类二等奖,项目并获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2020年资助(“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学生团队坚持连续多年面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其“知行岁月”计划获共青团广东省委等“益苗计划”公益创投资助项目立项(资助金额89500元)。

与学生课后交流

到中学作招生宣传
二是推进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四位一体”协同育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提升语言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和人才需求,推进语言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科研团队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互促,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同行,课程教学与田野调查并进,依托国家语委科研中心平台,带领语言学教师团队跨专业组建大学生语言服务与语言生活调研队伍,推进“专任教师+辅导员”协同指导学生实践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语言生活视角关注国家和社会需求,参与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或调研报告,语言学教师团队指导学生累计超过230人次参与完成国家语言生活皮书报告超过100篇,多篇获教育部司局级采纳,一批学生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学术追求的语言学研究后备人才。语言学团队先后获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研究团队、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教研室、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优秀创新团队。

8名语言学青年教师共同研讨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2016年7月)

《羊城晚报》对语言学团队科教融合的报道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发挥教师团队的协同作用,共同构建人心向学的良好氛围。一是使命引领,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确立服务湾区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现实导向,面向大湾区语言生活场景,锻造学生的学术追求与现实关怀;三是科教融合,把握语言研究的学术前沿,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四是师生同行,建立师生共研的互动模式,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五是资源集聚,发挥科研平台的托举作用,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

与毕业学生合影

与硕博士生、博士后合影